关于高质量推进海南共享农庄发展的建议
(农工党昌江支部)
建设共享农庄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,建立美丽乡村的新质生产力。共享农庄是集农业生产、休闲旅游、农事体验、康体养生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新产业,是实现一二三产业“三产融合”、农业文化旅游“三位一体”,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、新业态、新路径,是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。
一、海南共享农庄发展现状
2017年,海南率先在全国启动共享农庄创建工作。截至2024年2月底,全省共认定省级共享农庄69家。在现有的共享农庄创建单位中,多以现代化种植或养殖为依托,以“绿色农业+旅居康养”等为主题,集休闲、旅游、观光、体验等于一体,成为带动海南乡村经济发展的主体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省共享农庄农业基地总规模达250余万亩,种植养殖主要品种包括花卉苗木、芒果、荔枝、菠萝、火龙果、咖啡、文昌鸡等海南特色农产品,品牌效益较高。2023年全年,全省共享农庄营业收入超13亿元,接待人数超600多万人次,带动农民固定就业7万多人,已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“国际旅游消费中心”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、主要平台和主要亮点,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、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1.产品同质化严重且规模小。海南的共享农庄在景观与环境方面比较相似,具有较强的同质性,多是热带农作物与自然景观,空气质量较好,环境质量一流;在餐饮方面多以当地农家餐饮为主,在民俗文化方面以黎苗文化为主。由于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在体量、特色、组合等方面较为相似,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,缺乏核心吸引力。
3.共享农庄经营形式单一、缺乏创新。目前,海南共享农庄经营形式大多以采摘、观光、餐饮为主,涉及农产品加工销售、众筹认养、农耕体验等创新、共享理念经营模式的较少。另外,农庄主人主要通过实地销售、现场观光、餐饮服务等渠道获得收益,缺少与互联网的结合运用,未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会贯通。
4.当地农民参与不足、积极性不高。共享农庄发展的初衷是为了盘活农村土地、房屋、农具等资源,实现富民增收,建设美丽乡村。但是,目前在共享农庄开发建设过程中,农户由于资金、能力不足,话语权较弱,在出让土地、空闲房屋或以土地、房屋入股的方式参与共享农庄的开发中,获得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。由此造成的农户参与性不强,继而导致农户在共享农庄开发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。
1.以三产融合为导向,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
一是以农业为核心,以农村三产业融合为导向,依托海南农村农业资源禀赋,整合农村闲置资源,联合开发农村生态观光、文化传承、教育体验等功能,提高农业叠加产出效应。二是以共享农庄建设为基础,构建新的“共享农庄+N”复合型产业链,发挥农业生态、文化、体验等多元价值,打造特色农庄和乡村产业综合体,推动农村新业态多元化发展,逐步实现共享农庄的可持续发展。三是因地制宜,突出海南乡村特色,打造乡土田园风格,在政府引导规划下保持内容性、创新性发展的农庄经济,进一步开发农庄共享活动,利用价格策略,调整淡旺季游客差。
2.以科学规划为导向,充分运用创新、共享理念
首先,充分运用创新性理念建设共享农庄。在开展农耕体验、采摘活动、众筹认养等共享活动的同时,开发更多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自助共享模式,如家庭厨房、特色农产品加工、新鲜果蔬配送等活动。此外,还可以充分发挥共享农庄资源优势,结合当前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题,联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科普教育等活动,也可以通过举办生日宴会等特色活动吸引游客,促进农庄可持续发展。其次,充分运用共享理念,企业、农村合作社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把农村闲置、荒废的田地、房屋等资源利用起来,通过注资建设,形成现代化的农庄。
一方面,坚持市场化运作,创新发展模式、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,通过产品共享、民宿共享、土地共享、资源共享以及项目共享等方式,全面激活市场、激活要素、激活主体,调动多元化主体共同发展共享农庄的积极性,激发海南共享农庄的市场活力。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、规范管理、公共服务、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作用,重点做好顶层设计,防止大包大揽;另一方面,在共享农庄开发中,要结合海南各地资源禀赋、人文历史、交通区位、产业特色,扬长避短,因地制宜,高位切入、个性开发、差异发展,突出特色、避免雷同。海南共享农庄产品开发要紧扣乡村生态、民风民俗、休闲渔业、黎陶文化、花卉产业、生态康养、黎苗风情、海摊风光等资源内涵,科学整合各项要素条件,建设高品位的共享农庄产品体系,实现经济、社会、生态效益并重。
4.加强共享农庄基础设施建设
共享农庄应整体环境优美,改造和完善农庄及周边的道路、景观、旅游厕所、停车场、展示室、游步道、观光廊道、标识标牌、接待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,支持农庄高标准农田建设,健全农田水利设施,建设水肥一体化、沼气、田间废弃物回收等设施,确保农庄达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要求;完善农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,推进光纤进行政村,并向农庄延伸;完善物流体系建设,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建设;加强农庄规划设计和农房建设的风貌管控,保护自然水系,减少硬化率,实现“白天看绿化、晚上看亮化、晴天看美化、雨天看净化、建筑看文化、农庄景区化”,在功能上应能够满足游客的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等基本需求,让游客“玩得嗨,留得下,能带走”。